“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每天睡覺前,家住北京市大興區的二年級學生小樂,都會讓媽媽檢查當天的背誦作業。學校的語文課常常要求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古詩或名言,這首《夜宿山寺》就是小樂最近的功課。
課上要求背誦的內容,小樂都掌握得不錯,但媽媽言語中還是流露出一絲憂慮:“有時我感覺孩子只是囫圇吞棗,沒有完全理解其中的意義。”
這也是很多家長和老師的擔憂。死記硬背可能是快速提高成績的手段,但時間一長,孩子會失去學習的樂趣,身心健康也可能受到影響;要想不斷積累知識,并且活學活用,又勢必要靠重復性練習來打基礎。在當下這個科技發達、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是否還需要死記硬背?如何讓學生掌握更加合理科學的學習方法,真正學會學習,快樂學習?
(相關資料圖)
記憶在高級認知活動中不可或缺
去年9月,深圳市羅湖外語學校英語老師黃嫄媛成為兩個高二理科班的英語老師。黃嫄媛坦言,有些同學基礎打得不牢,最近在考試中沒有達到理想的分數,因此她給班里的學生布置了一項長期任務,讓學生每天在詞匯本上抄寫8個單詞,隨身攜帶、隨看隨背。“單詞是一定要背的,單詞都不認識的話,聽說讀寫就都無從談起。”黃嫄媛說。
談到背單詞,很多同學都經歷過這樣的情景:拿起單詞書,翻開第一頁,字母A里第一個單詞是abandon,“abandon,放棄,abandon,放棄”反復讀幾遍,心里不知不覺已經打起了退堂鼓。有的同學甚至不了解這些字母如何發音,只能硬生生地念“a-b-a-n-d-o-n”,背了半天卻收效甚微。
“把單詞按照字母念出來是一種簡單的重復性復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死記硬背,這種方法并不是形成長時記憶的有效方法,一般不主張這樣做。”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祝卓宏說。
在學習中增加客觀性知識,其實就是積累有用的長時記憶。那么,我們的大腦如何形成長時記憶呢?這首先要區分幾種不同形式的記憶。據祝卓宏介紹,通過眼耳鼻舌身對外部環境及身體內部感受到的各種感覺刺激,都能形成相應的感覺記憶。感覺記憶比較短暫,往往沒有賦予任何意義。為了形成更加牢固的記憶,就需要有意識地把感覺記憶與長時記憶建立聯系,并對感覺記憶進行有意義的編碼,這個記憶加工過程是工作記憶。美國心理學家喬治·米勒曾經提出,工作記憶的容量只有7±2,現在研究認為,一般人的工作記憶只有3~5個項目。“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常把11位手機號碼分成3組來記。工作記憶也是短時記憶,一般在沒有復習的情況下保持20秒左右。為了避免遺忘,需要采用復述的方式來復習、加強工作記憶,從而與長時記憶建立牢固的聯系。”
在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教授劉儒德看來,長時記憶相當于電腦的硬盤,工作記憶相當于電腦的內存,理解、思考等高級認知工作是以存儲在記憶中的認知技能為基礎進行的。“學生對漢字、英語單詞的解碼達到自動化程度,才能完成高級的閱讀理解過程。如果認字都不夠熟練,勢必會占用工作記憶資源,干擾高級認知工作進行。”他表示,對于課程中的重要知識和關鍵技能,該記的記,該背的背,該練的練,要將它們練到像邁開雙腿走路一樣熟練。“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越多,學習新知識時才能越快越好。”
在此基礎上,祝卓宏進一步表示,學生可以通過科學訓練來建立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他談道:“對生活現象經常進行思考,對網絡觀點能夠保持新視角,對權威觀點能夠大膽質疑、小心求證,多聽不同的聲音,這些都有利于養成批判性思維。而創新的本質是建立新的大腦網絡的連接模式,只有在某一領域不斷積累,才能在更多信息之間建立新的連接,從而形成對事物新的理解。”
機械學習不可避免,意義學習也需重復
對于孩子一知半解的內容,小樂媽媽發現,只要給他講明白,孩子很快就能準確背誦下來。“比如‘危樓高百尺’中的‘危’字,指的是很高的意思;‘百尺’也并不是指一百尺,而是虛指;等等。理解透了,也就不難背了。”
在河北石家莊,長期從事少兒音樂教育的金子老師也有同感:“講到休止符時,我會告訴同學們休止符是音樂以無聲的方式繼續進行,但這個概念孩子往往很難理解。當孩子用聆聽的方式去感受時,一下就能明白這種‘無聲勝有聲’的表達方式。”
在教育心理學中,根據對所學材料是否理解,可以將學習方式劃分為“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劉儒德表示,老師們常說“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解題”,就是讓學生在新知識與原有知識之間建立非任意的、實質性的聯系,是基于理解的意義學習;與之相對的機械學習,是指在未對信息做出理解的情況下通過重復來記住信息,即死記硬背。
有的小朋友把《三字經》背得滾瓜爛熟,可一問“人之初,性本善”是什么意思,則亂答一通;有的學生背乘法口訣“三七二十一”很熟練,但一問“七乘以三是多少”,卻答不出來……在劉儒德看來,機械學習如果被過度使用,特別是大量用在了本應進行意義學習的內容上,會讓學習變得枯燥,學生也會產生厭煩甚至痛苦的情緒,挫傷學習的積極性。
有家長提出,死記硬背是否會對大腦產生影響?“人類的大腦是終生可塑的,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塑造大腦神經網絡連接的過程,掌握信息越多,越利于在學習和生活中解決問題。”祝卓宏也表示,但如果過分重視書本知識,缺少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大腦會越學習越僵化,最后變成了“書呆子”。“這就像某些吝嗇的守財奴,并不是真正的富翁,知識沒有變成價值,反而變成了負擔。”
其實,機械學習也并非一無是處,有時甚至是不可避免的。劉儒德指出,一方面,在人類知識體系中,有些知識的表述符號是任意規定的,例如26個英文字母、一些漢字的字音和字形;一些知識是客觀的事實,包括國家(伊拉克)和城市(巴黎)的名稱、歷史年代(李淵618年建立唐朝)、科學現象(人體正常體溫取值范圍)以及一些社會現實(中國國土面積)等等。
“這些知識與學生原有的知識不存在任何邏輯關系,但它們是學生學習其他知識的重要基礎,這就需要通過機械學習來記憶了。”劉儒德也談到,死記硬背并不占主流,教師面對的最大挑戰仍是“促進學生理解和思考”。
對于那些能夠被理解的知識,是不是只要意義學習就行,不需要背誦?劉儒德認為,理解雖有助于記憶,但不能替代記憶,學生在意義學習的基礎上,仍需要通過復習或練習形式進行重復性學習,才能形成牢固的記憶。“不同的知識存在不同的記憶要求,有些知識只需要記住它們的內在意義,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話表達即可;有些知識需要原封不動地記住,例如數學或物理公式,使用時如能從記憶中直接提取,就可以大大節省時間;還有些知識不僅要理解,還要經過練習形成自動化技能,例如解一元一次方程等。”
互聯網存儲不等于我們的記憶
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我們與信息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打開搜索引擎,歷史文獻、法律條款、經典美文應有盡有;提筆忘字時,打開手機輸入法一查,窘況便迎刃而解;短視頻里,3分鐘帶你通讀一本書,5分鐘為你剖析一部劇……
網絡檢索如此發達,我們還需要花時間和精力去背東西嗎?
“教育的目的是通過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如果頭腦中沒有存儲知識,能力也無從談起,更不要說對知識的靈活應用了。”劉儒德說,如果將核心知識技能都存儲在互聯網而非我們的頭腦中,那人們的生活能力和專業能力會大打折扣。
“最近有研究發現,經常使用網絡搜索引擎的人會產生錯覺,誤以為互聯網上的知識是自己的知識。還有研究表明,長時間依賴信息搜索,會對人的心理產生一定影響。依賴智能手機可能會讓人變得不愿意思考,在智能手機上花時間較多的人,會更加依賴直覺思維,更少進行分析思維。”劉儒德說。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蘇彥捷對此表示認同:“用網絡搜索和分析信息是一種重要的學習能力,但不能替代對重要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我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會遇到海量的知識,受限于時間、精力等因素,不可能全部記得一清二楚,但記住關鍵詞,日后也知道需要檢索哪些信息。”
想防止遺忘,唯有持續練習
采訪中不少學生表示,之所以不喜歡背誦,是因為感覺自己陷入了“背了就忘”“轉頭就忘”“睡醒就忘”的怪圈。那么,現實生活中,是否存在過目不忘的“超能力”?
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在研究中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后立即開始,遺忘會先快后慢,最后趨于平緩。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顯示,剛記完的記憶量是100%的話,20分鐘后就銳減為58.2%,1小時后降至44.2%,一天后則變為33.7%。
“我們很快就會忘記大多數(但不是全部)學到的東西。”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威林厄姆在《為什么學生不喜歡上學?》一書中明確指出:“但有一樣事情可以防止遺忘:持續地練習。”
對于練習方法,祝卓宏認為,采取精細的重復復述,如聯想記憶、理解記憶、形象記憶等,比死記硬背效果更好。對于難啃的“硬骨頭”,最好能編口訣或采用有趣的聯想記憶、形象記憶方法。
“根據最新研究,學生如果一邊記一邊嘗試回憶,其效果優于簡單的重復學習。”劉儒德還談到,在一定條件下,分散學習的效果優于集中學習,可以將用于學習某一知識的時間分散開來,正所謂“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成朋友”。此外,學生可以將重要的內容放在首尾,充分利用睡前、醒后的時間進行復習。
在北京市課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其提升策略的研究》中,劉儒德開發了一套名為《學會學習》的課程,通過自我激勵、自我管理、高效記憶、巧妙學習和成功考試五部分內容,幫助學生更加積極主動、高質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據介紹,目前《學會學習》正在中小學開展系統性實踐和完善。
學習,并非僅限于書本和試卷。蘇彥捷談到博覽群書的重要性,“比爾·蓋茨每年約讀50本書,相當于每周讀1本。他在訪談中說道,建立知識體系一開始很難,但如果讀書夠多,知識會融會貫通,記憶起來也簡單很多,這一點與心理學規律不謀而合”。祝卓宏也表示,家長要讓孩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從書本里走出來、從抽象的概念化世界、網絡世界走出來,在真實的生活中增加體驗和反思。
采訪結束,據小樂媽媽反饋,小樂的古詩越背越熟練,語文成績正在不斷進步。英語課上,黃嫄媛老師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按照話題為同學們整理語塊、語料,這樣同學們“學了就會用”。金子老師的學生學會了演唱音樂劇《瑪蒂爾達》,并且記住了“等身長譜”,很有成就感和自信心。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學習的道路上,愿每個人都全力奔跑。
(記者 張云)
-
鄭州市召開“鄭州愛眼聯盟”籌備會為預防和減少可避免性視力障礙發生,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以實際行動落實習總書記關于青少年視力健康的重要指示精神,攜手愛心...
-
河南飛播造林,助力筑建綠色生態屏障圖片來自河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官網飛播造林,助力筑建綠色生態屏障。2019年是河南省飛播造林40周年。記者從河南省林業部門獲...
-
老師發朋友圈自省拖堂問題張晟遠同學所寫的作文。優美的下課鈴聲響了,我像灌了一大桶咖啡一樣,全身的每個細胞都活躍起來了。可是老師的耳朵像塞上了...
-
印尼錫納朋火山沉寂400年噴發6月9日,在印度尼西亞北蘇門答臘省卡羅縣,錫納朋火山噴出大量火山灰。錫納朋火山位于印尼北蘇門答臘省的卡羅縣,在沉寂近400...
-
巨型“抹香鯨”亮相江蘇南通倡海洋環保這是由海洋垃圾拼制成的巨型抹香鯨圖案(6月10日無人機拍攝)。 6月10日,一幅由海洋垃圾拼制成的巨型抹香鯨圖案亮相江蘇省南...
-
鄭州市召開“鄭州愛眼聯盟”籌備會
2021-05-12 13:38:12
-
河南飛播造林,助力筑建綠色生態屏障
2019-07-04 09:02:36
-
老師發朋友圈自省拖堂問題
2019-06-13 08:54:29
-
印尼錫納朋火山沉寂400年噴發
2019-06-11 10:23:36
-
巨型“抹香鯨”亮相江蘇南通倡海洋環保
2019-06-11 10:23:34
-
不靠死記硬背,大腦如何高效學習
2023-02-18 10:24:31
-
要聞速遞:深山瑤寨“微小學”的新學期
2023-02-18 10:10:16
-
全球微動態丨我國學前教育實現基本普及(新數據新看點)
2023-02-18 10:23:22
-
海南環島旅游公路重點驛站“大師工作營”展示設計成果
2023-02-18 10:02:50
-
當前速讀:云岡研究院院長杭侃:希望加強中國文化遺產學科建設
2023-02-18 10:20:32
-
環球消息!一天之內,三大國有金融機構宣布人事調整
2023-02-18 10:20:36
-
世界熱點!“0首付0月供,你買房、我還貸”,竟有這種好事兒?
2023-02-18 10:14:51
-
今日觀點!洛陽市2022年“最美國企人”評選結果揭曉
2023-02-18 10:04:10
-
天天百事通!洛陽市多所高中獲表彰
2023-02-18 10:09:00
-
環球報道:洛陽文旅共享圖庫公開征稿
2023-02-18 10:23:09
-
洛陽市2023年高招體檢將于3月中旬開始
2023-02-18 10:11:09
-
洛陽今天氣溫回升 注意防范大風天氣
2023-02-18 09:59:47
-
“訂單詐騙、缺陷產品”引發維權,極氪再次回應:不存在惡意損害消費者權益情況
2023-02-18 10:08:11
-
環球時訊:歐美充電樁市場快速增長國內“樁企”出海需求旺盛
2023-02-18 10:00:16
-
環球要聞:請回答2023,美團外賣的地位穩不穩?
2023-02-18 09:57:59
-
吉利新品牌引發熱議 車企為何愛“斗圖”?
2023-02-18 10:17:45
-
視點!河南:高校畢業生重點群體實行就業兜底幫扶
2023-02-18 10:16:51
-
當前熱文:歐盟要求月活躍用戶4500萬以上的企業每月報告用戶規模 蘋果積極響應主動披露其數據
2023-02-18 10:03:23
-
比亞迪產能持續擴充 海外市場成新發力點
2023-02-18 10:05:41
-
今日熱聞!河南高招體檢3月6日開始
2023-02-18 10:16:25
-
【天天時快訊】強信心·走進百企|提振市場消費信心 家裝行業按下“快進鍵”
2023-02-18 10:07:39
-
環球信息:微軟將把必應聊天單個問題回復限制在5次之內?以防人工智能越界
2023-02-18 10:09:58
-
全員停薪留職?這一造車新勢力緊急回應,創始人曾發:“像牲口一樣的活下去”!稱確實遇到一些困難
2023-02-18 10:13:42
-
鄭州地鐵一路 “節節高”拼出“開門紅”
2023-02-18 10:15:20
-
熱點聚焦:北京副中心轉向提升城市功能品質 今年千億元投資近五成向民生保障、高精尖產業傾斜
2023-02-18 10:00:39
-
今日聚焦!近一年多發射成功率是0!日本正協調H3火箭再次發射
2023-02-18 10:03:12
-
每日速遞:3543.3萬客流量彰顯活力河南
2023-02-18 10:10:16
-
北京今年首輪商品住宅擬供地清單發布
2023-02-18 09:58:53
-
寫意中國——從河南安陽出發,探尋漢字起源!
2023-02-18 10:00:33
-
房企紛紛駛入代建賽道 搶占千億新藍海
2023-02-18 09:58:28